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 Reading ||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

好讀推薦: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

推薦指數:★★★★




原因是因為這本書要談的東西,遠比前面那兩本書要硬一點,更難讀一點



這本書主要集中在『修辭』『語言』如何改變公眾政治與生活

作者大量的運用了政治學,新聞學,乃至於語言學理的專有詞彙

作者從雅里斯多德時代,一直談到了川普與英國脫歐後面公眾語言扮演的力量與角色


這本書的作者是Mark Thompson

是任職最長到BBC 總裁,也是帶領紐約時報走向全球內容付費制度的功臣。

沒有人可以比這位作者更能寫出在新聞與真相,語言揉和造作後的複雜演進


作者談到,『修辭』在古老的希臘時代即扮演重要角色

修辭在開放的社會裡,在專業人士,政治領袖與一般民眾之間,扮演著重要的橋樑。

透過一般人能夠理解的公眾語言,對重大問題或國家議題有所貢獻。


除了原始本意之外,修辭也會讓原意產生巨大的變化

修辭可以讓一個新的意義,強加在原意之上,有了自己的生命。


修辭,永遠引發爭議

如果辦的到的話,柏拉圖會很樂意載『修辭』剛剛誕生時,就把他掐死。


在尤里西斯中,James Joyce 說,歷史始終是想奮力掙脫的夢魘。

戰爭修辭也一樣,不論主張軍事介入說詞多具有說服力,聽眾不免發現好些陰暗的問題。

無論演說的內容聽起來多頭頭是道,事後難免證明演說者心懷不軌或是陷入瘋狂


而『公眾語言的修辭』更是常見

不論是古今中外,修辭技巧更被政客給廣泛運用


在凱薩大帝中,馬克安東尼對羅馬群眾說

『我並不是一個雄辯家,但,你們知道我的,我是一個簡單直率的人。』


這樣的狡猾老練的修辭技巧,不只出現在莎翁名劇,

連川普也是這樣殺進共和黨總統提名。

他們讓大家相信,他是一個實話實說的人,不會操弄傳統的政治語言。

當然,這種』『實話實說』當然並不是在講實話,

這種姿態的好處是一旦觀眾相信你沒打算效法傳統的政客欺騙他們,

觀眾就會關掉政治說詞的監測感官,

不管你再怎麼誇大,矛盾甚至冒犯,他們都可以原諒你。


「川普也許瘋了,也許是種族主義者,

但是至少他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換成每天都扯謊的人,你還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川普在選舉期間的傳播量,相較於對手的謹言慎行,是以10倍的量在戰場上傳播,

不論是好的壞的,有用的沒用的,川普把政治戰場弄成一個大型的實驗場所,

佐以現代社群傳播力量,進行越來越快的調整與學習


而且,大眾對於已經認定的『修辭』與『意識型態』是難以改變的

如果你是某種意識形態的堅定支持者,

你會發現對方的修辭不管怎麼聽,都覺得矯揉造作,

跟他對盤的,不管再怎麼說,都覺得那是偉大的演說。


作者也談到『公眾修辭』,

提到了 英國左翼作家喬治·歐威爾發表的一篇作品《政治與英語》

"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這篇文章,主要就是在談論修辭對於公眾語言造成的負面影響

奧威爾指出,政治語言是為了

「使謊言聽起來真實,使謀殺看起來正當,把空話說得真有其事」

他認為這些文體隱藏真相,而非彰顯真相,所以必然是語意含糊或無意義的

這種文體甚至可以「傳染」無意隱藏真相的人,

也會使作者的思想在自己和其他人面前隱蔽起來

所以,奧威爾推崇的是簡明英語,主張刪除一切的修飾詞句,直指思想本身。


作者想要傳達的,恰巧跟1946年奧威爾批評當代英文是一樣的。


現在公眾語言已經變得陳腐,虛矯混淆與模糊。

修辭讓公眾語言變得不在有意義,變得『想像力陳腐』『欠缺精準』



而修辭的影響力,更隨著現代科技與新聞傳播變的無遠弗屆

從『質變』變成『量變』,數量也影響著質量。


CNN 以降,從前只有固定時段的新聞轉成了24聯播不斷新聞頻道

24小時聯播的新聞中,新的新聞循環都像是一頭怪物,永遠都餵不飽,

如果找不到東西餵他,我們就會坐立難安,深怕這隻頭怪物反噬。

好處是前所未見的即時與關聯性,

風險則是新聞從業人員原本思考的時間,被壓縮成幾秒,膚淺扭曲而且錯誤。


為了要能吸引觀眾越來越淺薄的注意力,

新聞越來越誇張,譴責越來越強列,

把最驚人的負面統計數字放在導言或是主播稿中,

細微的差異或是應該斟酌的前提則通通刪掉。


大部分在新媒體平台的年輕人,發現他們陷在難以自拔的戰場裡,

沒有足夠的資源與時間,開展大規模的調查行動,

而是困在數位工廠裡,瞟竊他人作品,製表,追求點閱率,

避開臉書殘酷的演算法,搶在別人面前發布


這些新聞從業人員的限制與追求點閱率造成的後果

這個概念,在我們之前談到 👉後真相時代  👉真確 都有談到

我們不能怪罪記者,我們該了解的是為什麼記者對世界抱持扭曲的認知

我們不能期望媒體反映現實,也不該期望媒體給我們一個基於現實的世界觀


但是談到新聞從業者,但是新聞從業者也不若他們所想的是無辜的被壓迫者

新聞業者在向公眾傳達公眾語言時,佔有一定的地位

新聞媒體很喜歡把自己視為民主政體中的獨立階級,

與政治體制有距離,可以挑戰各種政權,

但是主流媒體是不是也成為一種新的菁英特權?



在書裡面談到政治公關Frank Luntz的研究,

十一個關鍵字與句子會讓人卸下心防,而且絕大多數都很簡單。

例如Imagine (簡單),integrity (正直),或是長一點的 uncompromising integrity 

此外,他還強烈建議 I get it 這個句子。



最後,則談到如何盡量避免開公眾語言修辭的謬誤


從發言者來說,請把公眾當成年人看

分享你確實的想法,包括痛苦與自己計算過的利益交換。

絕大多數受你服務的選民,的確不具有經濟,規劃與公眾健康的專業資格,

但不意味著他們很笨,看不懂證據,聽不懂辯論。

如果你能了解,他們也能。別想遮掩真相。

將複雜的公眾政策提煉成庶民語言,並不容易,卻非做不可。


對一般受眾者來說,必須拒絕『觀點主義』

觀點主義認為,每件事都只是一種觀點,事實是沒有意義的概念。

秉持這種主義的人,根本不相信事實。

而這也不是叫我們做一個天真的現實主義者,

而是要做一個批判的現實主義者,明白現實永遠要遷就或是受到扭曲。

也不要只把注意力給政策辯論,也要給政策解釋。


這本書的確不好讀,可能是作者太過於博學多聞

很多章節的有時候會覺得內容被硬生生切斷

或者是旁徵博引非常多西洋政治史的章節,

但是這本書比 後真相時代 真確 更細微的談到了『語言』對於公眾的正負面觀感


這本書也非常適合對於政治公關有興趣或是政治公關相關的職業

下次,當我們下次再聽到任何公眾人物說出的話時

更能好好想一下,他們說的是『修辭』還是『事實』


雖然不是天天更新,但是歡迎來我的粉絲頁按讚✨✨

保證不會一直煩你,只有對美好的分享  👉黃KK臉書粉絲頁    👉黃KKI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