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 Reading || 何時要從眾?何時又該特立獨行?

好讀推薦:何時要從眾?何時又該特立獨行?

華頓商學院教你運用看不見的影響力,拿捏從眾的最佳時機,做最好的決定

推薦指數:★★★☆☆

從眾是人類的本能,我們天生就喜歡模仿他人,

身邊的人做什麼,我們往往就跟著做;

但有時也會因為別人在做,反而刻意不做,想跟別人不同。

我們何時會模仿他人,何時又想避免做同樣的事?


這本書是經由很多不同的社會實驗與觀察來探討『社會影響力』


人是群體動物,但老是又覺得獨一無二

究竟我們是一樣還是不一樣?


我自認完全不受影響,又總是忍不住想模仿別人

但是害怕和別人不一樣,卻又自覺應該特立獨行

我們有時顯得盲從、有時又刻意不去做別人已經在做的事


這當中,都是有我們無法察覺的『社會影響力』在背後默默影響著這一切

就好像,你去問一隻在水裡游的魚『水是什麼』

他可能會反問你,水是什麼?並且堅持它移動的方式跟魚沒有關係


這本書企圖從我們追求獨特,或是追求相同等不同的反應來解釋

為什麼我們會這樣選擇?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熟悉市場的專業人士也無法預測哪些商品會暢銷?

因為暢銷商品本來就是一個『機運』問題

作者談到有科學家做了實驗

發現,因為大家會想要去看看『大家現在在買什麼』?

所以,賣的好的東西,就越賣越好

到最後,就銷售量差異就會越來越大

所以,即使專業人士可以經由『表現』來預估這件商品表現出色

但卻很難預測他成為爆紅商品


所以,大多數的排隊名店都不值得花力氣排隊

因為那些暴紅的名店,很大一部分紅的原因只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

而非商品真的好到非他不可


為什麼家中排行才是選拔頂尖運動員的關鍵?

市面上有太多在分析或是研究兄弟姐妹的性格差異


而也的確有一些研究成果出現

而作者在外在環境篇幅著墨很多

因為作者不停的在探討人的選擇到底是『性格』影響

還是『外在環境』影響


兄弟姐妹因此扮演這人生很重要的角色

他們是彼此的玩伴,知己,盟友

但也影響彼此的成長環境,努力像彼此,也努力不像彼此


頂尖運動員恰巧都不是家中的老大

有很大一部分的頂尖運動員都是老么

有一個關鍵原因是,這些運動員家中一定有一個跟他一樣擅長這項運動的手足

他們在成長過程的童年,必須要靠更靈活更快速的技巧

才有可能擊敗比他們肢體更協調,或是肌肉發展更成熟的哥哥

長期下來,則老么很容易朝專業運動員發展

而家中老大則更傾向選擇專頁或是穩定的職業


長大就是在定義獨特的自我

自己和父母不同,也因此青少年會唱反調


13歲以前,小孩基本上是父母的延伸

父母幫小孩做出重大選擇

但是,直到有了自己獨立的想法

這種有意識的反抗,是因為想要『定義自己』

這個解釋,其實也有意義的解釋了為什麼會有反抗期


作者也提到我們居住的環境會深深影響到後來的人生

小時候孟母三遷的故事早就聽到爛了

而美國,則有更科學的方式來解釋環境對心智養成的影響

透過住房補貼,將社會底層或是低收入戶試圖打散

隨著脫離原有的生活環境

原本的社會底層或是低收入戶小孩在學業上的表現也有明顯增加

而且,根據研究結果,13歲之前的影響最大


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獨特被賦予不同的解讀

在美國,人人追捧獨特,

而在東方社會,例如日本,人人都被教導著要合群

獨特本身沒有好壞,只是情境造成人們的偏好有所不同



最後,作者還提到一個有趣『觀眾與表現』的實驗

(而且這個實驗還是用蟑螂做的Orz)

如果是很簡單的任務,有觀眾在會加強我們的表現

但是如果是複雜的任務,有觀眾在則會降低我們的表現水準

有觀眾在會促進會是傷害表現,端看任務的複雜程度


而且,當人們只發現自己只落後一點點時

會腎上腺素大爆發想要反敗為勝

但是,當知道落後太多,只會沮喪的想要放棄


好像是老生常談對不對?


但是,作者在這邊提出一個對組織很有用的建議

如果要提高班級的成績,或是組織的成果

最好的方法是把相近成績或是表現的人放在小組,揭露彼此的成果

稍差的人會因為自己只差一點點而即起直追

而稍好的人也會建立較好的自信


不是有一句話是,

人無法忍受的競爭者,不是比他好很多的人

而是稍微比她好一點點的人


這樣想起來,就很有趣了


這本書一讀完可能有一點覺得作者到底想要講什麼

但是一直讀到最後

才理解,原來平常我們以為自己可逃脫的『社會影響力』就在我們身邊

而我們也可以運用社會影響力

去制定行銷或是組織策略


拿捏從眾最佳時機,做最好的決定

如果對人的行為科學很有興趣的話,推薦這本書




雖然不是天天更新,但是歡迎來我的粉絲頁按讚

保證不會一直煩你,只有對美好的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