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推薦:理想生活的起點
善用四種天生傾向,改變習慣與人際關係,讓日子越過越輕鬆
推薦指數:★★★☆☆
這本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葛瑞琴‧魯賓的最新力作
如果你喜歡《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你一定也會喜歡這本書❤️❤️
作者在《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提出很多『如何讓生活變得快樂』的想法,但是卻有很多讀者來跟他說『恩,你的提議很好,但是我沒有辦法做到,因為XXXXX』這種很多的回饋。讓作者不禁思考,為什麼已經提出解決方法了,卻有很多人沒有辦法做到?
同樣的,我們也閱讀過非常多的職場或是工作學的書籍,不管是叫你要冥想,要專心,要挑重要的做,我們看過一本又一本,卻沒有辦法依樣畫葫蘆的照著辦,並且達到相同的目標或是工作高度?
作者提出解答,那就是我們我們如何面對「期待(Expectation)」這件事。
經由將「期待」分為外部期待(例如老闆交辦的事項)和自我內部期待(你自己想做的事)兩種。作者得出了四種人格傾向:
📍自律者Upholder:對外部期待和自我期待同樣看重
📍質疑者Questioner:不理會外部期待,只在意自我期待
📍盡責者Obliger:先達成外部期待,在考慮自我期待
📍叛逆者Rebel:排拒接受外部期待,對自我也沒有特定期待
有些人會比較看重外部期待,就是別人要求他做的事 ,例如盡責者; 但是有些人卻是只在意內部期待,例如質疑者。
而不同的四種傾向的分布。在這四種傾向當中,盡責者人數最多,高達40%;其次是質疑者,占24%;叛逆者最少,占17%;跟我一樣屬於自律者傾向的人,占19%,只比叛逆者略高一點。
「人就是要有紀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是自然的,沒什麼好討價還價的。」→自律者
「我會願意做,但你得先給我一個合理的說法。」→質疑者
「我的看法不重要,你要我做什麼我都會做。」→盡責者
「規矩就是要來被打破的,你又不是我媽,我想幹嘛就幹嘛!」→叛逆者
作者提出一個可愛但是很容易理解的有趣例子:
要怎麼讓自律者換燈泡?→你不用叫,他已經換好了。
要怎麼讓質疑者換燈泡?→你必須先回答他的問題:「我們到底為什麼需要那個燈泡?」
要怎麼讓盡責者換燈泡?→直接要求他去做就對了。
要怎麼讓叛逆者換燈泡?→別指望他了,你自己來吧!
這四種傾向當中,每一種都有其難搞的特質。大多數人(包括屬於這兩種傾向的當事者,或是與他們相處的人)都覺得和盡責者與叛逆者相處最具挑戰性。
🔗自律者Upholder
對自律者來說,達成外界與內心期待,並不會讓自己受到限制,而是會更有創造力,更自由,因為他們可以執行心目中的所有計畫。或許在旁人看來,自律者的紀律過於剛硬,但對自律者而言,剛硬的紀律帶來自由,效率與自主權。如果他人行為不當,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自律者也會變得非常不滿與不自在。自律者很難接受在最後一刻改變計劃。對自律者來說,紀律帶來自由。
🔗質疑者Questioner
質疑者唯有認為該事情是有效且合理的情況下,他們才願意去做。只有他們認可了,他們會把合理的外在期待轉變成內心期待,進而達成目標。即使有人提供『專家』建議,質疑者還是想要自己做決定。質疑者樂於獲取與分析訊息,所以在強調在研究的環境中,他們就能如魚得水。質疑者需要深層原因,並且樂於挑戰既有體制,而且不願意在不合理的情況下接受權威。
🔗盡責者Obliger
盡責者隨時準備好要滿足他人加諸在自己身上的外界期待,但卻對完成個人的內心期待有所掙扎。換句話說,對盡責者來說,要完成別人的期待非常簡單,但是如果是要完成自己的事情,他們會很猶豫且懶得去做。但無論是喜歡或是討厭自己的傾向,盡責者不免會誤解個人的行為模式。他們有時會錯判自己可以達成外在期待,卻無法滿足個人內心期待的原因。但是,當一旦外在的壓力過於巨大,盡責者就會反抗。有趣的是,盡責者一旦反抗,就不會給別人第二次機會。盡責者會先逆來順受,然後突然爆炸。
🔗叛逆者Rebel
對叛逆者來說,只要是給他命令,他就會反抗,不管這個是否是外在或是個人的內在期待。對叛逆者而言,最討厭別人對他指手指腳,叛逆者是否能選擇非常重要,有時他們做決定只是為了確認自己有選擇權,哪怕該選擇會違背自身利益,甚至不是他們的真正意願。叛逆者非常重視真實性與自主性,並希望可以將個人價值真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跟叛逆者相處時,謹記,只要提供訊息,後果,並且讓他們自己選擇,不要說教,只要密切監控或是收拾殘局。叛逆者可以為工作帶來巨大力量,他們願意打破常規,跳脫思考框架,並且結合慾望與需求。因為叛逆者非常重視面對自己真實感覺,如果能藉由某種習慣來傳達自身定位,他們就會願意去做。
這種人格分析架構其實跟很多別的心理學提出來的性格特質很像,,例如五大性格特質、個人優勢分析、九型人格測試、邁爾斯.布裏格斯性格分類法、VIA二十四種人格測試——甚至是霍格華茲的分類帽。
但是,作者也提出他對性格分類的看法,作者不認為把「這個分類」與「那個分類」畫上等號是正確的做法。每一套架構都有特定的洞察機制,但如果要把所有系統全攪在一起,洞察機制就無法發揮作用;沒有任何一種系統能完整且深入的描述人性的多樣性。
有許多性格測驗已經在其分類中塞入太多的細節成分。相較之下,本書所提出的四種傾向雖然描繪出人類性格的重要面向之一,但這也只是構成一個人身上多重特質中的一部分。這本書中藉由四種分析,讓大家了解人們為何會採取行動,又或者什麼都不做,而這四種傾向的特質又該如何相處或是用哪一種激勵方法比較有用。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以為我是『盡責者』,帶一點點的『質疑者』,但是做完測試之後,我發現我根本就是不折不扣的『質疑者』+一點點的『叛逆者』。
所以,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找到『為什麼』,為什麼我需要這樣做,如果找到『為什麼』,我就可以百分之百的投入其中,全力奉獻。但是要是外在以壓力逼迫我屈服,可能適得其反。
這本書由《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提出來其實蠻有趣的,因為生活本來就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光是提出方法還不夠,我們每一個人對於『期望』的理解都不同,如果可以對症下藥,找出自己的最適性格特質,反而可以事半功倍的完成我們想要做的事情或是達成目標。
這本書推薦給對自己本身感到疑惑的人,或是對『如何完成期望』感到有興趣的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